第二十届心理文化节成果展示——“智”愈成长,创“心”未来科普创作大赛获奖文章(三)

    2024-06-25 14:36:43           浏览数:0

蛤蟆先生的新生

园艺学院 万新蕊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罗伯特·戴博德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为了向大众读者普及心理学知识,作者借用了英国文学经典《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让蛤蟆先生和他的朋友们再次登场,演绎了一个关于心理咨询的故事。读者犹如亲临现场,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书中的主角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先生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本篇文章我想通过简单介绍书中提到的内容,科普一些心理学知识,帮助大家更好的应对焦虑、沮丧以及面对充满挫败感的自己的勇气。同时帮助大家解答生活中对于一些行为的疑惑,找到行为启动的源头,从而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他人。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所拥有的三种人生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你一定知道在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快乐、愤怒、悲伤、恐惧。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而这种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父母,他们从一开始就对孩子的意识产生影响,使我们有了顺从行为:同意、取悦、道歉、依赖。正因为这样,当我们面临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时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方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败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父母自我状态”,指的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互动时,表现出类似于自己父母的行为、态度和情感。这种状态通常是无意识的,是基于个人成长过程中与父母的互动经验而形成的。在父母自我状态下,一个人可能会表现出控制、批评、指责、保护、照顾等行为,这些行为通常是基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从父母那里接受到的教育和价值观。父母自我状态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如果一个人的父母自我状态是积极的,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关心、支持和鼓励的行为,这对他们与他人的关系和互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如果一个人的父母自我状态是消极的,他们可能会表现出过度控制、批评和指责的行为,这可能会导致他们与他人的关系和互动出现问题。

      成人自我状态,指的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互动时,能够以理性、客观和成熟的方式思考和行动。在成人自我状态下,一个人能够独立思考、做出决策,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成人自我状态是基于个体的经验和学习而形成的,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成熟和自主性。与父母自我状态不同,成人自我状态不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和模式,而是基于当前的情境和需要。在成人自我状态下,一个人能够灵活地适应不同的情境和人际关系,并以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

      当了解了这三种人生状态之后,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情感,并且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和互动。同时,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处于哪种自我状态时,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再介绍一下书中提到的人生坐标,如下:


      在心理学中,“我好,你也好”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也被称为“积极心态”。它指的是一个人在面对自己和他人时,能够以积极、乐观和自信的方式思考和行动。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一个人能够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和潜力,并相信自己和他人都能够取得成功和幸福。他们能够以积极的方式应对挑战和困难,并将失败和挫折视为成长和学习的机会。“我好,你也好”这种心理状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并提高自己的心理韧性和幸福感。同时,它也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发展,因为它能够让人们更加关注彼此的优点和潜力,而不是彼此的缺点和不足。

      “我好,你不好”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也被称为“自大心态”。它指的是一个人在面对自己和他人时,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忽略或贬低他人的价值和能力。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一个人可能会表现出自大、傲慢、自我中心和不尊重他人等情绪和行为。他们可能会过度强调自己的成就和优点,而忽略或贬低他人的成就和优点。同时,他们也可能会对他人的批评和建议不屑一顾,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最好的。“我好,你不好”这种心理状态可能会导致人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因为它会让人们显得自大、傲慢和不尊重他人。同时,它也可能会导致人们忽视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从而阻碍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我不好,你也不好”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也被称为“消极心态”。它指的是一个人在面对自己和他人时,只看到自己和他人的缺点和不足,而忽略或贬低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和潜力。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一个人可能会表现出沮丧、焦虑、自卑和无助等情绪和行为。他们可能会过度关注自己的失败和错误,而忽略或贬低自己的成就和优点。同时,他们也可能会对他人的批评和建议过度敏感,认为自己和他人都没有价值和能力。“我不好,你也不好”这种心理状态可能会导致人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因为它会让人们显得沮丧、焦虑和无助。同时,它也可能会导致人们忽视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和潜力,从而阻碍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我不好,你好”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也被称为“自卑情结”。它指的是一个人在面对自己的不足或失败时,会通过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降低,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在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下,一个人可能会表现出过度谦虚、自我否定、自责和抑郁等情绪和行为。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够聪明、不够有价值,而将别人的成功和优点夸大,以此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然而,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应对方式,它可能会导致人们过度关注自己的不足和失败,而忽略自己的优点和成功。同时,它也可能会导致人们过度依赖别人的认可和赞扬,而缺乏自我肯定和自信。

      了解了这四种心理状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和行为。采取更积极健康的方式来应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以及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同时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从而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最后总结,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童年的模式,无法左右父母以及身边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但是,通过上述心理学知识的科普让我们知道了原来一切的行为模式都是有迹可循的,我们可以在掌握原理的情况下,做出改变。尼采说过:“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你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真诚地回应当下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如果对现在的剧本不满意,那换一个又何妨。好好做自己吧,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当我们决心改变,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时,我们终将挣脱过去,找到自由,像蛤蟆先生一样迎来自己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