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届心理文化节成果展示——“智”愈成长,创“心”未来科普创作大赛获奖文章(一)

    2024-06-25 11:27:48           浏览数:0

海深处的心灵之眼

——以电影《深海》为例探索心理学奥秘

动漫与传媒学院 王伟然

      在大海的最深处,藏着所有秘密。一位现代少女(参宿)误入想象的深海世界,却因此邂逅了一段独特的生命旅程...

      生活中的心理学现象无处不在,电影作为一种表现生活,再现生活的工具,也是如此,2023年春节档期间,一部由七年前国漫崛起《大圣归来》的导演田晓鹏再次归来制作的优秀国漫《深海》登上影院荧幕,热潮不断,在感受主人公参宿一场治愈心灵的深海之旅中,不少人纷纷热泪盈眶,感动至深,在其温暖剧情的背后,值得重视的是-影片的背后也展现了当代社会中的百态众生,其自身携带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本文用一双心灵之眼来看海的深处,去揭示背后的心理现象。

      一 心理咨询师版-《深海》影片简介

      本文的引言来自于百度百科的不含任何色彩的介绍,而对于影片《深海》有不少心理学专家对其进行诠释,其中一位是这样的说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名叫参宿的小女孩,父母离异,爸爸重组家庭,自己不被爸爸和后妈重视,备受冷落,为了迎合大家,参宿常常伪装自己,强颜欢笑,努力讨好每个人。在自己生日那天,抑郁、绝望的她,跳海自杀,所幸被一个名叫南河的小丑救了,但小丑南河却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参宿在昏迷中,不断地在意识深处挣扎和救赎,最终找回了自己,重新开始新的生活。”由此可以得出《深海》是一部有关“抑郁,原生家庭,讨好性人格,自愈,友谊”等关键词的影片。

      二 《深海》心理学现象诠释:以“参宿”与其原生家庭羁绊为例

      有人说:“亲情是人类感情中最重要的,同时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种情感。”亲人关系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第一个建立的社会关系,它们对我们的身份认同、安全感和社会支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亲情关系可以降低我们的心理压力和抑郁症状,提高我们的自尊和幸福感。就像电影描述的,很多孩子的伤痛来自原生家庭的“不合理对待”,孩子在家庭中没有“话语权”,真实想法不被接受,只能“被动”地对父母行为做出反应,成为争吵“导火索”。

      社会上很多孩子存在心理问题,而发现“不对劲”的父母,不管现实中是否为孩子寻求心理帮助,大多认为是“孩子有病”或者选择“不承认”孩子的心理问题。可父母是否思考过,家庭中最需要接受心理帮助的是谁,如果“第一反应”,是“伴侣或孩子”,那这是个“本能”的可爱选择,却未必是最优的‍。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是”需要心理帮助的人,而看见“自己的问题”,远比看见“他人的问题”困难多,这要求个人对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动”进行觉察;而潜意识中普遍存在的“完美自我”,又阻碍了“内观”的可能性。

      当没有足够“自我觉知”,人很容易在“亲密关系”中迷失,依照潜意识里“旧有的父母相处模式”行动,这既是“经验”,又是“本能”。若每对父母在养育孩子前,或途中,能不断发现“自身行为”和“原生家庭”的关系,并传递“正向”能量,旧有的“伤害”也许就无法“代代传递”。

      三 从《深海》中的意象里揭示心理学:“参宿”幻想出的深海号

      心理学研究表明:早期与主要照顾者的生活经历塑造了我们的期望(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对一生的关系的期望。这包括朋友、家庭成员、同龄人、同事和恋爱伴侣。最终,你的依恋类型塑造了你对他人的信任程度,你是否害怕被抛弃,以及你是否与他人保持距离,或推开他们,以避免亲密关系。
      “有的时候这个世界看上去是灰色的,不像梦里那么五彩斑斓,可是,就算是这样也一定有些光亮在等着你,哪怕只是很小的瞬间,也值得你努力活下去。”这是电影深海中主角南河给予参宿的一段话,也是给予所有步过漫漫长夜的人们的一段话……

      深海中的小女孩参宿是个典型的讨好型人格,这类型人他们笑很假很勉强,明明心里很难过,还要跟所有人强颜欢笑,明明收到继母礼物不合适,却还要微笑说喜欢。他们在人多地方总是感到莫名恐慌,好像只要自己活着就在给别人添麻烦,独处的时候就更丧,会抑制不住的陷入自我否定的情绪中走出来。总感觉自己做什么都不对。这种状态持续久了一定会出问题。

      参宿的主观现实有多黑暗的,她的深海就有多绚烂。

      在影片的最后30分钟非常精彩,随着谜底揭开,渐渐发现,《深海》并不是一个小女孩找妈妈的故事,他要讲的其实很沉重很深邃。这部电影是在探讨我们该如何好好活下去,以及如何听从内心的召唤跟自己的创伤和解。电影中极度危险充满诱惑的深海之眼其实是象征生与死的边界。懂心理学的人能够敏感的意识到,受抑郁折磨的参宿其实一直有着强烈的求死意志,之前南河船长的种种无厘头行为,在深海里面化作一句句温暖的鼓励,最终唤醒了参宿求生的愿望。

      影片最后,参宿在南河身上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于是海精灵又化成南河的样子,并驱使她最终决定脱离梦境,到深海之眼寻找出口。海精灵代表着人内心深处最原始的空虚、孤独和随之衍生而出的欲望、执念以及自毁倾向。每个人的“海精灵”并无好坏之分,你的人生会走向何处,完全取决于你面对这些时选的态度。在梦里面我们经常创造一个虚构的世界,这个世界能抚慰自己受现实压迫的心灵,激励萎靡的意志,能化解紊乱的情绪,使自己恢复平缓轻快的心情,抵达净化后的澄明心境。

      四 从《深海》中剖析人物心理:以“救赎者”南河为例

      按照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女性身上都有男性人格,而男性人格的特点就是力量、勇气、逻辑等。最初,由于环境等因素,女性主要发展女性人格而压抑男性人格。随着年龄的成长,女孩在青春期前后会逐渐发展出男性人格,这有利于她们敢于从原生家庭中独立出来,也有利于她们建立和男性的亲密关系。很多童话中,公主遇到王子的桥段其实就是女孩发展男性人格的象征。

      《深海》中,参宿正是激活了南河这个男性人格,她才有了力量与勇气,最后才牢牢掌住了舵,战胜困难,也就是战胜了心理疾病。

      从象征意义来讲,起死回生也是治愈的象征,就是治疗好心理疾病的象征。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关于妈妈的记忆、此前家庭的亲密体验是治愈因素外,最主要的就是南河给与参宿的亲密体验以及力量和勇气。现实中并没有南河这个人,和南河的亲密体验也只能是一种幻觉,或者说是内心两个子人格之间的亲密感。所以说,南河是参宿的子人格,是参宿自己人格中的一部分,具体地说就是她的男性人格或者叫阿尼姆斯。

      五 《深海》带给我们的启发:如何“拯救”心理健康

      电影中的小女孩参宿,曾经去看过心理医生,被诊断为抑郁症。如果她能够继续接受心理治疗,或许她也不会走到自杀那一步。可遗憾的是,她爸爸认为抑郁症不是什么大问题,多笑笑,看开一点就OK了。许许多多的小朋友,被诊断为抑郁症,但因为家人的不重视,耽误了治疗。

      大众对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是谈虎色变,导致很多人讳疾忌医。大众对心理医生也是敬而远之,认为心理有问题的人,才用看心理医生,殊不知心理治疗,不仅仅可以应用在精神疾病、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矫治上(矫正性心理治疗: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也可以应用在个人成长上(发展性心理治疗:没有问题,但为了更好地成长,一样可以进行心理治疗)。在美国,心理医生是很多人一生中重要的陪伴者,看心理医生是一种享受,而非是一种羞耻。至于我们国家,大众什么时候能很好接受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真正重视心理健康,就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任重道远。

      综上所述,对《深海》的心理学知识介绍完结,最后谈谈我的感受:身处黑暗之中,总会有一束微光指引我们,它可以是来自家人的温暖,来自陌生人的善意之举,也可以是一首歌或者一部电影。深海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一束微光。让我们得以在戴着面具疲于奔命的现实生活中短暂做回自己。影院里面我们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很像一次心灵的按摩,按摩心灵的过程或许会有点疼,但影片结束之后,相信你的心灵会收获一份别样的平静与从容。

      就像电影中所述那样:

      希望你今后的每一次笑都是真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