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送:志愿服务,是我一直要走的路

    2014-05-15 10:15:34           浏览数:0

 

  志愿服务三年,贡献数千小时……日前,她刚刚获得“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是省属本科高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大学生。在5月6日举行的学校学团工作表彰大会上,校党委书记程玉海、校长李宝笃,亲切会见了她,勉励她再创佳绩。她说:“这是我的莫大荣幸,也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她叫郭送,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1101班学生,一个朴实、诚恳、干脆、利索、理性、热情的大三女生。


  “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是时代、人生赋予我们的责任”

 

  在大学生志愿者联合会的学生办公室,记者见到了郭送,高挑个子,干练举止。郭送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做得还远远不够,配不上这么高的荣誉。”

 

  做志愿者,并不是郭送来到大学之后才开始的,支教,是她一直怀有的心愿。

 

  “小学时看过一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的是女孩魏敏芝在贫困山区教学的事情。”这部电影,给了郭送很大的影响:“看到电影里条件艰苦的小学、孩子们眼中流露出的那种渴望,感触很深,长大也会常常想起。”

 

  高中时,学校组织观看的一个《最感人的演讲》视频。“听完邹越老师的演讲《让世界充满爱》,我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我也可以!”这段视频,如今仍然在郭送的电脑里保存着,每次支教,她都放给孩子们看,希望能够同样在他们心灵深处留下善良、奉献的印记。

 

  踏上这一条路,或许与郭送特别喜欢小孩也有关系。她生长在章丘农村,从小就爱带着一大帮村里小孩到自己家玩儿,把自己的好吃的分给他们。一有机会,还会去敬老院,看看住在那里的老爷爷、老奶奶们。

 

  爱分享,也是郭送的一大特点。“我们郭送,特别热情、特别会照顾人,有好东西就喜欢拿出来跟舍友分享!”这,是郭送的舍友们对她的印象。

 

  上大学以后,最初的那段时光,与很多大学生同学一样,郭送也度过了一段突然不知道干什么的转换时期。“我害怕大学生活会在平庸、狭隘和迷茫中度过;害怕自己的青春会变得暗淡无光、了无生趣;也害怕头发花白时回首现在,会一片空白。现在的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美丽的季节,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是时代、人生赋予我们的责任。”

 

  开学没多久,就到了社团纳新时。郭送和舍友在广场上收到一张手拉手支教队的宣传单。上面的内容,一下子吸引住了她——这不就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么?

 

  二话没说,赶去报上名。郭送自己也没有想到,她的大学生,从此与众不同!


  “每一段经历,都是一段特殊人生”

 

  大一至今,郭送已先后获得谷歌中国大学生“校园公益之星”、第八届山东省志愿服务先进个人、“中国绿色食品青岛博览会”优秀志愿者、“城阳区优秀志愿者”、“城阳区市民节优秀志愿者”、“城阳区大北曲小学优秀志愿者”、“城阳区古庙小学优秀志愿者”、“城阳区特殊教育中心优秀志愿者”等多项荣誉称号。她的事迹也多次被山东电视台、青岛电视台、中国大学生在线、大众网、五四青岛网、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报道,产生了广泛、良好的社会影响。

 

  在郭送看来,荣誉只不过是自己在志愿服务道路上留下的路标,记录了自己的行程。但行走本身并不是为了在身后留下这些路标,行走,是为了远方的风景。

 

  加入手拉手支教队不久,郭送获得了跟随团队去城阳特殊教育中心服务的机会。那是她第一次看到那么多无法正常生活的孩子。“当时一下子就想了很多,他们的父母怎么办?他们长大以后怎么办?”直到返回学校的路上,她满脑子仍然是那些孩子。

 

  从次以后,每周的周三、周五、周六下午,只要没课,郭送就去做志愿服务。

 

  在特教中心,郭送认识了这样一个孩子。第一次见面,他低头不说话,从自己兜里拿出一张小纸条递给郭送。打开一看,上面写着三个字:“崔乐乐”。郭送猜想,这应该是他的名字吧?没想到,随后每一次去,那个男孩都会递给郭送一张一样的纸条,纸条上都是写着他的名字。

 

  “后来我发现,只要有人去,他就会拿出来递给别人。那时我才意识到,他是害怕别人记不住他、忽略他。”郭送说,理解了乐乐的感受和需求后,每次去,她都主动和他说话,尽量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外界的爱。

 

  其实,在特殊教育中心,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都需要爱和帮助。也因此,他们全都让郭送放心不下。

 

  “有一个13岁的男孩,一直不会系鞋带。我教了很多次,怎么都学不会。我也很着急,还是无能为力。”说到这里,郭送眼睛里流露出明显的焦虑。

 

  在手拉手支教队里,郭送是非常活跃的队员,积极参加每一次活动,队友们都对她特别信任。2012年9月,她顺利地被大家选为队长。

 

  “刚开始我很犹豫,感觉自己不行。”尽管志愿服务经历已经非常丰富,但面对责任,郭送还是好好考虑了一番。“那几天,我翻看了所有在支教队参加活动的感悟和照片,一张张孩子的面孔也在脑海中闪过。那一刻,我决定承担责任,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担任队长以后,2012年寒假,郭送组织一支队伍前往枣庄支教,这也是他们团队第一次走出城阳,到更远的地方进行支教。“枣庄第一天,我们去农贸市场买了蔬菜,郭送学姐本打算分工安排做饭,谁知道这次招募的队员,全都不会做饭。结果,那十几天的饭菜,全是学姐一个人做的。”跟郭送一起支教多次、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植物保护专业1205班谢东升告诉记者。


  “还要影响和带动更多人……”

 

  如今,郭送不仅是手拉手支教队队长,还担任了大学生志愿者联合会副主席,专门负责管理志愿服务类的社团。她告诉记者,希望可以以自己的经验,帮助学校其他志愿服务类的社团更好地发展。

 

  “大三下学期,突然间很忙,离上次去特教中心有一个月了,很想那些可爱的孩子。希望节奏可以慢下来,跟孩子们一起享受生活的美好。”在QQ空间里,郭送写过这样一段话。她说,支教已经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一段时间不去做,就会不舒服。“很少能在宿舍见到郭送,她每天都很忙,平时也会带班里同学一起去做支教活动。”团支书张媛说。

 

  志愿服务,让郭送认识了很多家庭困难的孩子。有一个名叫张俊岚的小女孩,因父母发生意外均已去世,家里姐弟三人跟随着年迈的外公外婆生活,十分艰难。郭送曾经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拿出300元给了张俊岚。其实,300元,足够生活简朴的郭送一个月的生活费了。

 

  参加支教活动,总有一些来回路费、电话费等基本花费。这些,郭送都是自费的。时间久了也不是小数目。看着她平时那么节俭,却拿钱做这些,周围有些同学、朋友,甚至包括父母,都有点不理解她。“既然选择了,就该坚持下去。”每次,郭送都这样坚定地说。

 

  不理解并不会阻碍郭送前进的脚步,但小小的支持与认可,却可以给郭送带来新的力量。在一次前往支教地的火车上,郭送和队员们正讨论着支教计划。坐在旁边的一位中年男士听到后,直接拿出500元钱给了他们。“那位叔叔让我们用这些钱给山区孩子买些文具。我一直问他姓名,他始终没有告知。不过,他下火车时还留给了我一张纸条,写着他的联系方式,告诉我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都可找他。”

 

  “坚持不懈,踏实认真,有奉献精神!”这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晓雷老师对郭送的评价。“郭送是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她是当之无愧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典范。”王老师对郭送的行为给予高度评价。

 

  大三即将结束,支教队也马上面临换届。现在,在郭送的带领下,手拉手义务支教队的注册成员已经达到了350人。即将进入大四的她说,这个暑假还要再带一次支教,然后,就要专心准备考研了。她已经想好要考取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还可以继续走在支教的道路上。“到贵州、西藏、甘肃等我们国家最贫困的地方支教,是我的心愿,一定要实现。”郭送计划满满。

 

  自己的力量毕竟有限。郭送说,她不光要自己做、带团队做,还要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关注志愿服务、参与志愿服务。郭送的微信、人人网主页、QQ空间里,每一张照片、每一条状态,几乎全部都是关于支教队、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信息,还有一些她个人的支教感悟。在郭送的笔记本电脑里,F盘满满装着的,全都是有关支教的素材,还有很多动漫电影。

 

  郭送说,学习之外,自己好像满脑子都是支教的事情,时刻都在为支教准备着。因为她清楚,这条路,她要一直走下去,没有终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