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借来8万元,三兄弟玩起校园传媒

    2014-11-03 21:12:24           浏览数:0

青岛农大三名应届毕业生母校里创业,成为校园版“中国合伙人”

张道柳(左)、刘洪飞(中)、张洋

  青岛农业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刘洪飞、张道柳、张洋,来自不同的城市却都有着相同的目标,他们毕业后并没有选择到单位就业,而是选择在他们最熟悉的青农大合伙创业。10月7日,记者来到农业大学见到了刘洪飞、张道柳、张洋三人,听他们讲述了校园版“中国合伙人”的创业经历。三个人纷纷表示,现在所做的农大校园传媒已初具规模,之后将把自己的校园传媒从母校扩展到青岛各大院校。

 

东拼西凑8万元进行创业

  刘洪飞、张道柳、张洋三人分别来自邯郸、淄博、济宁,虽然三人生活环境并不相同,但是共同的追求却让他们一拍即合。10月7日,记者在青岛农业大学见到了三人,此时三人依然在校园食堂内忙碌。“我们现在的工作地点就是学校的食堂,一天除了睡觉的时间就是在这里。”张道柳告诉记者,之前青农大食堂随处可见胡乱张贴的广告,三人于是就想将这些广告整合起来,既能实现自己创业的想法,也能方便学校管理。

 

  “开始只是在食堂的桌子和墙壁上张贴一些广告信息,既整洁又能方便工人打扫。”张道柳说,但三人随后发现食堂的电视利用率并不高,就计划将学校食堂的电视利用起来播放一些周边商家的广告。“经过我们三人计算后发现成本大概需要8万元,这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讲就是天文数字。”张洋说,三人发动自己的各种同学关系,三百、五百地从许多同学那里凑够了8万元。“很多同学听说我们创业都很乐意帮助我们,我们同学给予的帮助让我们更加有了创业的信心和动力。”刘洪飞说。

为省钱自己动手铺电线

  “电视进来了,但是线路铺设需要在食堂的棚顶进行,我们只能请专业人员进行施工。”张洋说,请工人一天要三百元,三人计算成本后决定自己进行线路铺设。“我们在工人铺设的时候就偷偷地学着,他们按时间挣钱就做得很慢,也让我们很郁闷。”刘洪飞告诉记者,辞退了工人后,三人就彻底变身成为专业工人,每天搬着高架台在学生们上课时间铺设电线,预计一个月结束的工作,三人用了二十天就装完了。“当有了目标后,做什么都会特别起劲,做得也就特别快。”张道柳说。

 

  “电线铺设完成后,麻烦跟着又来了,如何才能在电视里插播广告彻底难倒了我们仨。”张道柳说,我们在学校里也并不认识能帮上忙的人,无奈之下只能找到班主任刘晓华老师帮忙。“刘老师帮我们介绍了这方面比较专业的老师,在刘老师和其他很多老师的帮助下,我们这个创业计划才算正式完成。”张洋说,虽然三人有了比较成型的创业点子,但是老师和朋友的帮助才使三人成功完成创业目标。

 

小有收获,不敢让家里知道

 

  “我们三人现在做了一年多了,保证三人温饱是没有问题了。”刘洪飞调侃说,虽然家里都知道自己在学校做正经事,但是家里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创业。“我们三人家里条件都不是很好,如果家里知道我们借了8万元进行创业,一定会比我们更有压力。”张道柳告诉记者,下面三人会尝试到其他青岛高校继续发展校园传媒,“我们会脚踏实地完成现阶段创业,努力成为下一个‘中国合伙人’”。

 

  “对于孩子们有想法并真正能做点实事的行为,作为老师的我一定是会大力支持的。”刘晓华老师说,他们是自己教了四年的学生,自己对他们创业很有信心。“现在大学的一些孩子过于急功近利,希望自己能够早早成为成功人士去享受人生,这种想法往往会害了他们。”刘晓华说,只要学生们踏实肯干,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