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7 08:24:13 浏览数:0
在路上看到一角钱的硬币,你会不会捡起来?如果捡起来,你会用来干什么?青岛农业大学的大三学生张皓给大家做出了榜样。两年时间,他捡了2000多枚硬币,并把钱捐给了四川地震灾区和患病的校友,被同学们称为“硬币哥”。
在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的影视制作实验室里,大三学生张皓,正在帮老师维护机房。最近,张皓成了校园里的大明星。他用捡来的零钱,救助患病校友的事儿,被媒体报道后,同学们送给他一个昵称——“硬币哥”。面对同学们或赞赏或诧异的目光,23岁的张皓显得有点不好意思。他告诉记者,小时候自己就有个习惯,捡到的钱从来不乱花。他记得上高一的时候,有一次一下子捡了20枚硬币。
不是自己的钱,不能揣进自己的腰包。当时张皓想把捡到的硬币交给老师,可怎么处理老师也很为难。从那时起,张皓就想出一个办法,把硬币存到储钱罐,攒到一定数量再捐出去,这个习惯从高中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张皓的宿舍里,有一个绿色的储钱罐,装得满满的,约有2000多枚硬币,这是他用两年时间攒起来的。他说从高中到现在,他已经换了好几个储钱罐,从最早的饭盒,到后来的玻璃罐,再到现在的储钱罐,但将捡来硬币储存起来的习惯一直没变。
2008年汶川地震时,张皓捐出了第一笔爱心善款。张皓说,自己捡钱的这个习惯,也曾一度受到同学们的不理解,甚至是嘲笑。究竟是什么样的成长经历,让张皓宁可冒着异样的目光,也要把捡钱的习惯执着的坚持下来?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张皓出生在山东济宁,从小家境就不富裕。
中午,记者跟着张皓到食堂打饭,一个素菜、一个馒头,就是他的午饭。他告诉记者,上大学以来,自己从没问家里要过一分钱。生活条件再艰苦,储蓄罐里的硬币,张皓自己一分都没花过,而且,他还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三步走”的小规划。去年,张皓又加入了学校的微电影工作室,还跟同学们合作拍摄了校园微电影《九月》,广受欢迎。如今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见到张皓和他的微电影团队,他说,要用镜头记录下当代大学生善良、正直的青春风采,也会把捡硬币捐款的做法,坚持下去。
张皓说,一毛钱不算多,但攒起来会发挥大作用,对于残疾人,可能一天的伙食就有了着落;对于灾区的孩子,可能就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具盒。在张皓眼里,捐款多少并不重要,也不怕被人嘲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能让更多同学养成节俭的好习惯,懂得献爱心做奉献。